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天搖地動!為什麼臺灣這麼多地震? ::: 跳到主要內容
:::
點閱數 : 56645
line
facebook
google
天搖地動!為什麼臺灣這麼多地震?

下課時,小葳和班上的同學討論起昨晚的地震。
阿志:「昨天晚上有地震耶!」
小葳:「對呀,開始還以我頭暈了。」
秋秋:「我知道,而且還次!」
小葳: 「咦,對了,為什麼臺灣麼多地震呢?」

聰明的小朋友,你能夠回答小葳的問題

根據地震測報中心近10年統計(2008~2017),臺灣每年地震大約32,000 次,其中「有感地震」就佔了約1,000 次,但是許多「無感地震」我們無法感覺到,就必須藉由靈敏的地震儀來偵測。麼為什麼臺灣地震發生的頻率這麼高呢?原因正是因為臺灣位處於板塊交界

居住在臺灣的我們,對地震一定不陌生,台灣地震頻繁,就是因為地理位置處於板塊交界的地方。

臺灣地震多

臺灣東、西地震大同!

究竟板塊交界與地震有什麼關係呢?思考這個問題前,請你先想想,是否經仔細觀察過臺灣的地形呢?

臺灣位於板塊交界,板塊在我們地底下活躍地活動、擠壓,使得臺灣的地形高低起伏、各有同風景。以中央山二,西部的地形比較平坦、經濟建設發展高、人口密度也逐年增高,許多大城市都位於西部;東部有中央山及斷崖的天然屏障阻隔,風景秀美、人煙較稀少。

而在我們無法以肉眼看到的地底下,東半部正好位於「歐亞板塊」跟「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板塊運動使東半部的地震活動比起西邊更多、更頻繁;然而你知道?當臺灣西部發生地震,災情卻往往比東半部嚴重!這是因為臺灣西半部有許多受到板塊擠壓所形成的「斷層帶」,當斷層帶承受板塊擠壓而破裂時,就會在地表淺層引發地震!這些地震因為震源比較淺、多半發生在陸地,加上西半部城鎮多、人口密,大地震來臨時,常常重創西半部,導致嚴重的災情。

臺灣東半部位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板塊活動強,使東半部地形多變、地震頻繁。

臺灣東部位於板塊交界

臺灣的三大地震帶

既然臺灣的地震麼頻繁,我們要怎麼知道地震多半在哪裡出現,才能「知己知彼」呢?聰明的科學家想到了統計地震的方法,根據地震發生的頻率、次,將臺灣劃分三大「地震帶」,分別是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跟東北部地震帶,也就是最常發生地震的區域。

西部地震帶指的是整個臺灣西部及沿海範圍,這個地震帶的寬度約80公里,震源深度通常比較淺,只有10公里上下,在這個區域發生的地震,多半有少但餘震多的特色。而東部地震帶寬度約130公里,地震和頻率是三大地震帶中最高的,震源則比西部地震帶深。東北部地震帶則大約位在宜蘭、花蓮帶,受到沖繩海槽的擴張作用所影響,屬於淺層地震。東北部地震帶的地震活動,同時也伴隨著地熱跟火山活動,像宜蘭的龜山島就是座火山島,還因此成知名的觀光景點

臺灣有三大地震帶,分別是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跟東北部地震帶。

臺灣地震帶分布圖

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大地震

臺灣歷史近20年來,有哪些最知名、令我們「聞之色變」的大地震呢?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因為車籠斷層活動所發生的921集集大地震,造成地表長約85公里的破裂;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在高雄發生的美濃大地震,連帶影響臺南的震災慘重;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受板塊擠壓而發生的的花蓮大地震。這些規模較大的地震都是由於斷層活動或板塊擠壓所引起的。

正是因為強烈的板塊和斷層活動,打造了臺灣「鬼斧神工」、多變的自然景致,卻也因此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地震。所以抗震保命的觀念,是臺灣人民的「全民運動」,每個人都需要認識地震相關的知識,才能降低地震帶來的災害!

近20年來發生災情慘重的大地震,多與斷層活動相關。

臺灣地底有許多因板塊活動而產生的斷層

上一篇
地震預警、預測、預報大不同!
下一篇
地牛算命師的神機妙算–地震是否能預測?



google
facebo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