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熱浪,太強!不躲會被曬到中暑 ::: 跳到主要內容
:::
點閱數 : 8451
line
facebook
google
熱浪,太強!不躲會被曬到中暑

夏日炎熱,本來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不過,近年來夏季似乎越來越叫人酷熱難耐,今年(2016年)臺北市環境保護局還特別在6月24日發布新聞稿建立熱浪預警SOP,特別提醒民眾要注意高溫。

夏季的「熱」儼然形成一種危機,令人不可輕忽。去年(2015年)是氣象史上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五月時,印度還遭熱浪侵襲導致約2200人死亡,除了印度之外,包括巴基斯坦、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還有美國等地區,也都遭逢程度不一的傷亡,看來熱浪已是令人聞之喪膽的災害。

圖片顯示西元2015到2016之間,全世界各地發生極端高溫室建的地點與事件內容。

什麼是熱浪?

依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對「熱浪」的定義,符合「連續5天的最高氣溫,皆高於一地之高溫氣候平均值的5度以上,稱之。」,這樣的極端高溫天氣事件較容易發生在大陸型氣候區,而在臺灣的氣象紀錄史中,其實還未發生過符合世界氣象組織所定義的「熱浪」事件。以臺北市為例,若要符合此一標準,則7月必須連續5天的高溫均要達到39.3度以上呢!不過,近年來的夏季,臺灣各地皆有頻創高溫的天氣紀錄,如2013年8月8日臺北市創下攝氏39.3度的百年紀錄,以及今年7月25至28日連續4天高溫均超過攝氏38度,這樣的氣溫雖然未達熱浪的標準,但也真是夠令人難受的了。

高溫天氣有何危害?

以人體的生理狀況來說,正常人的體表溫度是攝氏36.8度,如果氣溫高於攝氏35度時,人體的熱量不容易散發,且汗液不容易蒸發,會感覺到非常難受。當人體感到高溫不適時,可能引發的熱傷害可分為三類:(1)熱痙攣、(2)熱衰竭、(3)熱中暑。依嚴重程度來分的話,熱中暑最為嚴重,熱衰竭次之,熱痙攣則為熱傷害之預警狀況。

「熱痙攣」是指於高熱及高濕度環境或是散熱不佳及空氣不流通環境中運動或工作時,因流汗過多和體液喪失而導致痙攣的現象。

「熱衰竭」則是由於流汗過多,卻無液體或電解質補充所致。它會令人疲倦、身體感到軟弱無力、精神不安。當體液損失過多時,會造成人體循環衰竭,而出現脈搏微弱無力、血壓低、皮膚濕冷及膚色蒼白,接著會失去知覺。

最嚴重的「熱中暑」在臨床上診斷的依據是:1.嚴重高體溫(大於攝氏40.6度)、2.中樞神經異常,包括躁動、昏迷、抽搐等、3.乾熱皮膚及排汗困難。當發生熱中暑時,人體的脈搏跳動快,血壓可能增加,體溫有時很快達到攝氏40度至41度,連續的高體溫會造成身體循環衰竭,嚴重時會昏倒,數小時內可能致死或遺留下永久性腦傷害。

高溫會導致如此嚴重的影響,人們在面對熱傷害時真的不可不慎。

預防熱浪的方法

當前我們所身處的環境正面臨全球暖化的現象,未來出現高溫天氣事件的機率是增加的,人們應該學習如何去調適。

首先,應正視「高溫天氣」是會造成人命傷亡的重大事件,如同我們面對颱風、洪水、山崩土石流等自然災變一般,要教育社會大眾習慣關心相關的天氣預報或預警,以安排適當的活動。如同當有颱風可能侵襲臺灣的時候,一般民眾都知道應開始準備防颱的工作以減低損失及傷亡。

2016年,臺北市政府環保局首先建立熱浪預警通報SOP,只要中央氣象署預測單日高溫達38度以上,或連續3日達37度以上,就會發布熱浪預警,提醒市民注意以及各有關局處啟動相關應變措施。

而民眾在獲知高溫預警之後,一定要注意自身水分的補充,只要水分補充的夠,發生熱中暑的機會就會減少。同時,也要避免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之間進行戶外活動,如果無法避免在此段時間外出,一定要採取適當防曬措施,建議應穿著淺色衣服,且記得要頻繁的休息。

熱浪來襲時,你可以這樣做:盡可能待在室內、做好防曬措施、注意補充水分、保持飲食清淡、減少運動量、充足的睡眠。

熱浪來襲的因應措施

上一篇
快被烘乾啦!淺談焚風造成的影響
下一篇
洪水來了怎知道?神機妙算來報告!



google
facebo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