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上) ::: 跳到主要內容
:::
點閱數 : 31811
line
facebook
google
隨處發生的地震?!—什麼是地震帶?(上)

全世界有超過70%以上的地震發生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而臺灣更地處於其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相互碰撞之樞紐點上,屬於典型板塊碰撞所產生之大陸邊緣島嶼,每年平均約有22,100個大大小小的地震在此發生。

地震帶的分佈

根據過去的歷史統計資料顯示,全球95%的地震能量釋放主要集中在三個狹窄的帶狀區域,並且大致與板塊的接合線相符,因此稱為地震帶。全球地震帶的分佈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與中洋脊地震帶。

圖片顯示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與中洋脊地震帶的相對位置

地震帶分佈圖

  1. 環太平洋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的西岸分佈的地區主要有日本、臺灣、菲律賓、印尼、紐西蘭等;東岸由阿留申群島起,經北美、中美、南美,是一個環狀地帶。淺層地震、中層地震和深層地震都會發生在這個地震帶上。
  2. 歐亞地震帶:歐亞地震帶分佈的地區主要有:印尼、緬甸、中國大陸、喜馬拉雅山脈、伊朗、土耳其。此地震帶主要是由印度半島向北與亞洲大陸間的碰撞,及非洲大陸與歐亞大陸間的碰撞所造成。
  3. 中洋脊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分佈的地區包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的中洋脊,此地震帶的地震幾乎都是淺層地震。

而通常我們又會以地震震源深度不同來區分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稱為極淺層地震;在31~70公里者稱為淺層地震;在71~300公里者稱為中層地震;在301~700公里者稱為深層地震。

根據統計,全世界超過70%的地震發生在環太平洋地震帶,10%~15%發生在歐亞地震帶,中洋脊地震帶只有大約5%。下圖為2016年8月18日擷取自美國IRIS地震學研究機構聯合會地震觀測網的網頁畫面:圖中粉紅點代表2016年8月18日前2週至5年間規模4以上地震的震央位置;紅色、橘色、黃色的圓圈分別代表擷取日當天、前一天和過去二週內,規模4以上地震的震央與規模,圓圈越大代表規模越大;因此,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地震發生的區域及頻率與三大地震帶相當吻合。

圖片顯示世界各地地震發生的區域及頻率,與三大地震帶相當吻合

美國IRIS地震學研究機構聯合會地震觀測網的網頁畫面

從地震帶分佈圖中,你有沒有注意到地震其實不只發生在陸地上呢?臺灣身處在板塊交界處,又是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這也是為何臺灣地震發生如此頻繁;因此,臺灣的相關單位正持續深入研究地震,一般民眾則須做好防災準備及避難演練,以達到減災效用。瞭解了全球地震帶的分佈情形,那你知道臺灣也有自己的地震帶嗎?欲知詳情,快前往下集觀看吧!

上一篇
離奇消失的小鎮—如何決定震央
下一篇
地牛翻身別緊張,掌握黃金10秒鐘



google
facebo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