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中央氣象署數位科普網-一砂一石沖成的海線_海岸線 ::: 跳到主要內容
:::
點閱數 : 14482
line
facebook
google
一砂一石沖成的海線_海岸線

週末,小明與父親從高雄火車站搭公車前往鼓山渡船頭要去旗津遊玩。

途中,在接近捷運西子灣站附近時,小明看到了「哈瑪星」這個地名覺得有點疑惑,便問父親:「爸,你知道這個哈瑪星是什麼意思嗎?」

「哈瑪星這個地名是來自日語的『濱線』,發音為はません(HAMASEN),但用台語去讀就變成了現在的哈瑪星了。」小明父親說。

「所以這裡以前是海邊嗎?不然怎麼會叫做濱線呢?濱線不就是海濱旁的線嗎?」

「哈哈,這個濱線不是指海岸線,是指當時行經這裡的濱海鐵路,也就是現在的沿海線鐵軌。」

「那麼海岸線是什麼呢?是指海水與陸地相接的地方嗎?」

「應該是吧。」

「可是海水不是會漲潮、退潮嗎?這樣是不是說不同時間的海岸線都不一樣呢?」

「這個問題還真是問倒爸爸了,星期一你回學校去問問老師吧。」

高雄西子灣的海岸線與阿朗壹古道海岸的海岸線。

高雄西子灣(左)與阿朗壹古道海岸(右)(圖片出處Wikimedia Commons)

海岸線(coastline),最簡單的定義是「海水面與地面之間的分界線」。但這條界線,卻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發生變化,如:每日海水的漲落、河流沉積物的攜出、波浪與洋流的侵蝕與堆積、地殼的升降、冰期與間冰期等因素。

在不同領域裡,因為所需不同,對於海岸線也有不一樣的定義。自然地理學認為,一般濱海地區之海岸線應以海中最大暴風風浪觸及陸地的位置來劃定。若是岩質海岸的懸崖地區,則用懸崖線來決定海岸線位置。此外,海岸線與最低的低潮線水位間,稱為濱岸地區,即包含了潮間帶與部分潮上帶之區域。

自然地理學認為一般濱海地區之海岸線應以海中最大暴風風浪觸及陸地的位置來劃定,若是岩質海岸的懸崖地區,則用懸崖線來決定海岸線位置

自然地理學中的海岸線位置

一日之中,水位有兩次達高點、兩次達低點,故一日有兩次高潮、兩次低潮,稱作半日潮

2008年10月份之潮位高度逐日變化

在陸上土地測繪上,會以平均高潮線定為海岸線。但在航海測繪學上,繪製海圖時因航海安全方面的需要,海圖的水深0公尺海岸線會以最低低潮線為分界線,使海圖上標示的水深,在任何時間都比實際水深要淺,避免各類船隻因為船身吃水太淺而發生擱淺事件。

在航海測繪學上,考量航海安全的需要,海圖的水深0公尺海岸線會以最低低潮線為分界線

航海測繪學中的海岸線位置

此外,河水會攜帶大量沉積物順著地形流入海洋,這些沉積物可能於河口處堆積下來。如果波浪與海流的侵蝕與搬運作用小於河流的堆積作用,海岸地區將形成一塊又一塊的被沉積物堆疊而出的新生地,海岸線位置便因而向海側擴張,稱之為「海退」(regression);但若在河川中、上游地區修築了水庫或攔砂壩等工程,原先能被帶入海洋的沉積物便會大量減少,再加上波浪與海流的作用之下,早前堆積海岸地區的沉積物便會被搬運至其他地方,導致海岸線就此向陸側退縮,稱之為「海進」(transgression)。

沉積物於河口處堆積所形成的海岸線會有海進和海退的變化

河川沉積物多寡與海岸線位置

如果將時間尺度拉得更為長些,比如說上萬年或上百萬年的話,海岸線的位置──即海水的海進、海退現象則與兩極冰帽的消長、板塊構造運動對地殼的影響有關。

冰河期時,兩極冰帽會向較低緯度地區擴張,而擴張所需要的冰,則透過大氣環流的循環將海水抽走,導致海水面因而下降,出現海退現象。如上次冰期之際,因全球海平面較今日下降了約120公尺,使得現在的台灣海峽在當時多數地方均為陸地。反之,到了間冰期氣候溫暖,兩極的冰帽崩解而融化,使得水體體積增加,海水面因而上升,出現海進現象。

而板塊構造運動作用之下,會導致地層或岩體被抬升或是沉降。假設一海岸有一海蝕洞,我們便可從海蝕洞現在的位置,來推知該海岸是沉降,或是抬升。若海蝕洞高於海水面,則發生抬升作用,同時出現海退現象;若海蝕洞低於海水面,則發生沉降作用,即出現海進現象。

海岸線也會受到海平面的變動導致海岸線位置遷移

海岸線位置遷移過程圖

綜上所言,要討論「海岸線」的所在位置為何並沒有想像中那樣單純。必須考慮使用領域,以及影響海水面變動的各種因素,方可做一劃定。

上一篇
海灘戲水意外的主因—離岸流(Rip currents)
下一篇
海水隱形的推手—海流



google
facebook
line